為何醫師要我吃低蛋白飲食?

為何醫師要我吃低蛋白飲食?

糖友合併有糖尿病腎病變,醫師告知需要限制蛋白質攝取時,就會啟動『低蛋白』與『限鈉、鉀、磷』的飲食方式,當腎臟受損,體內含氮廢物無法從腎臟代謝排出,而含氮廢物是蛋白質代謝產物,減少含氮廢棄物的產生,就需要從飲食限制蛋白質攝取,除了需要低蛋白飲食外,一些鈉、鉀、磷離子也因無法從腎臟排出,因此也需要限制,希望藉由減少這些食物的攝取,減緩腎臟功能的惡化。(延伸閱讀:我的小便起泡泡,代表腎臟有問題嗎?)


何時開始需要限制蛋白質?
糖尿病友出現微量白蛋白尿或被診斷早期慢性腎臟病時,就需要開始限制蛋白質攝取,以每日體重每公斤0.8~1.0公克,舉例:體重60公斤的病友,那麼蛋白質每日可以攝取48~60公克,約等於每日7~8份魚、肉、豆類食物,要密切監控微量蛋白尿的狀況。如腎絲球過濾率功能中度至嚴重喪失或出現蛋白尿時,蛋白質的攝取量會更加嚴格限制,每日體重每公斤0.6~0.8公克。

採低蛋白飲食主要目的是防止腎功能的惡化,但如果整體飲食熱量不足,身體會轉而利用體內的蛋白質與脂肪進行代謝,產出『酮體』與『氮』代謝產物,也會使腎臟功能惡化,肌肉流失,出現『肌少症』。(延伸閱讀:糖尿病酮酸中毒)


選擇『高生物價值』蛋白質食物
即使限制蛋白質的攝取量,在飲食上應選擇『高生物價值』優質蛋白質食物,所謂『高生物價值』代表蛋白質可以完全在人體被吸收與利用,飲食中至少有50%蛋白質來源是來自『高生物價值』,可以讓身體獲得足夠的必需胺基酸,避免營養不良,如動物性蛋白質(肉類)、蛋、奶與黃豆。而『低生物價值』蛋白質有紅豆、綠豆、蠶豆、毛豆、菜豆、豌豆、麵筋、麵腸、烤麩、花生、瓜子、腰果、核桃等。兩者的攝取比例要拿捏得宜。


除了蛋白質限制外,在飲食上還需要注意哪些?
1.限制高鹽飲食,避免水腫與高血壓,例如醃製或加工物、湯品、泡麵、香腸、罐頭、味噌、沙茶、豆瓣醬、辣椒醬和番茄醬等。
2.避免高鉀、高磷食物,楊桃、香蕉、奇異果、哈密瓜、小番茄、釋迦、龍眼、鳳梨富含鉀離子,尤其楊桃對於腎衰竭患者是一大禁忌,具有草酸、神經毒素,會產生打嗝、意識不清、肢體麻木等不良副作用。青菜最好川燙過可去除鉀離子,再淋上一些橄欖油食用,堅果類與糙米、胚芽米、五穀薏仁、蓮子、全麥、內臟類、奶類等,屬於高磷食物,避免食用。




參考資料
1.2014糖尿病衛教核心教材‧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,P189-19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