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阿姨是位二型糖友,最近因足底發生潰瘍而住進外科病房,一堆醫師圍在蔡阿姨的床前討論如何治療這越來越大的糜爛的傷口,原來蔡阿姨足底長了雞眼讓她疼痛不適,聽了鄰居的建議自行買了雞眼貼布來治療,結果引發雞眼病灶處潰爛,傷口一直好不了,只好到院求診。(延伸閱讀:寶貝雙足~糖尿病足部護理)
足部小傷口請別忽視它,一不小心可能失去一條腿
糖尿病友足部傷口不僅是單純只是傷口,造成的原因複雜,包含神經與周邊血管病變導致而成,神經病變讓糖友喪失自我保護的感覺,容易因無感覺讓受傷不自知,而周邊血管病變,讓血管阻塞、缺氧,如果再加上感染問題,除了讓傷口無法癒合外,甚至擴大、加深傷口範圍,由於足部離心臟血液循環豐沛處最遠的地方,因此傷口很容易出現在下肢,故稱之為『糖尿病足』。
每年糖尿病足部潰瘍的發生率約3%,且有15~25%的糖友會發生足部潰瘍,這是糖友住院主要原因之一。足部潰瘍併發感染,造成住院時間延長、反覆性住院,嚴重甚至截肢。小編一位病患就是因為不小心踩到訂書針,因無受傷的感覺,一直到出現分泌物,才發現足底大拇指有個好大傷口,幸運地這位糖友只截掉幾隻腳趾頭。
糖尿病足高風險因子
1. 頭號第一風險就是血糖控制不良
長期高血糖引發神經與血管病變,也讓身體的抵抗力變差,無法抵禦外來的細菌、病毒,容易感染。(延伸閱讀:控制血糖,遠離風險)
2. 合併周邊神經病變者
讓糖友失去保護性感覺,當觸碰到危險或尖銳物時,身體會立即產生反射性收回動作,避免傷害繼續擴大,但合併神經病變的糖友喪失了這項自我保護機制。(延伸閱讀:我的觸電人生)
3. 合併周邊血管病變
血液循環差、阻塞、缺氧,容易造成潰瘍。(延伸閱讀:跨年通宵麻將樂,我的血管恐不樂)
4. 足部畸形或變形
有些女性糖友因長期穿高跟鞋,導致有高弓足產生,就是足弓過高,或是有殘足(部分截肢),這些足部外型產生變化,會讓足底壓力點不平均,容易因走路摩擦而導致傷口形成。
5.足底出現硬結、雞眼
容易產生足底壓力不平均,有些糖友會自行修剪硬結或雞眼,或使用雞眼貼布,一般雞眼貼布含有腐蝕物質,這些都容易造成足部傷口。
6.曾經有足部潰瘍或截肢史
這意味神經與血管已經有病理性病變,有一當然就會有二,再次有足部潰瘍機會很大。
7.視力障礙
容易不慎受傷,如果合併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造成視力不佳,也代表全身的小血管有很高的機會產生病變,包含神經與周邊血管。
8.糖尿病腎臟病變(特別洗腎患者)
這也屬於小血管病變,如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一樣,有極高機會造成糖尿病足。
如何預防糖尿病足
1. 避免赤足。
2. 外出時,穿好全罩式鞋子,裸露太多的足部,如涼鞋或拖鞋,增加受傷機會。
3. 不要穿縫補過襪子,造成足底受壓點不平均。
4. 修剪指甲時不宜過短,同時避免剪傷腳趾。
5. 每日要檢查足部,防止受傷而不自知。
6. 冬天用熱需要格外小心,避免燙傷。
7. 足部循環不佳者,可以做伯格-艾倫運動。
8. 冬天要適時塗抹乳液或乳霜,避免下肢皮膚乾燥,引發足底龜裂。
參考資料
1.糖尿病足感染的最新診斷與治療建議.內科學誌 2012:23:431-441
2.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and Foot Care: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—20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