沉默的殺手—骨質疏鬆症
李阿姨78歲是位資深二型糖友,年輕時是一位商場上女強人,即使退休後上市場買菜,還是有人叫她一聲老闆娘,李阿姨覺得老是腰酸背痛,坐在沙發上也不易站起身,兒子最近安排了健康檢查,李阿姨做了骨質密度攝影術,檢查結果為骨質疏鬆,醫師轉介至衛教中心進行骨鬆相關衛教,讓李阿姨做好預防工作。
骨質疏鬆是老化的自然過程,但會對健康有所威脅嗎?
很多人認為骨質疏鬆只是骨質流失,補一補鈣片就好了,但實際上並非這麼簡單,它不只在骨頭的含量上減少,在品質上也不足。世界衛生組織對『骨質疏鬆』的定義為骨量減少或骨密度降低,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,致使骨骼脆性增加,骨折危險性風險提高。
頭隨著年齡的老化,在質與量上絕對不及年輕當時,尤其對停經的女性,失去女性荷爾蒙的保護,骨質流失速度更快,骨質疏鬆的可怕之處在於增加骨折的風險,在發生骨折前,身體可能一切如昔沒有異狀,一旦骨折,不僅對生活品質大為影響,更可能導致身體殘疾、失能,甚至死亡,所以才會稱之為沉默殺手。
在臨床上常發現長者的骨頭與肌肉同時發生病變,如骨質疏鬆加肌少症,兩者兼具引發跌倒造成骨折的風險大為增加,堪稱為『沉默雙殺手』。(延伸閱讀:阿嬤,醫師說妳得了『肌少症』!)
除了老年人容易罹患骨質疏鬆,糖尿病與骨質疏鬆有密切相關嗎?
研究發現第一型糖友骨質密度較低,尤其在股骨與上臂,可能與幼年缺乏胰島素有關,一型糖友體內的骨鈣素濃度較低,骨鈣素是骨骼生長指標,當血糖控制不佳會讓骨鈣素濃度偏低。此外,血清中的造骨細胞因子(IGF)與骨頭生成指標(bALP)濃度也較低。一型糖友的骨品質差,發生骨折的機會高,罹患糖尿病的時間越久,骨質疏鬆的機會越高。(延伸閱讀:第一型糖尿病是屬於『天生』的疾病嗎?)
通常二型糖友在體型上偏體重過重或肥胖,而身體質量指數(BMI)與骨質疏鬆有強烈正相關性,由此可以解釋為何二型糖尿病有較高的骨密度,但研究顯示二型糖尿病比一般人卻有高達3倍的骨折風險,主要因為較高的骨質流失率所致。在一項前瞻性研究發現老年糖尿病女性有較高的骨密度,與非糖尿病人相比她們有較高的骨質流失率,尤其在腰椎、髖部與跟骨部位,二型糖友有較高的骨折風險,懷疑可能是因持續高血糖,進而損害骨頭結構與品質。
如何診斷有無骨質疏鬆症?
骨質疏鬆的風險因子有:年齡、性別、吸菸、喝酒、營養不良、維生素D不足、長期使用類固醇、甲狀腺機能亢進、副甲狀腺功能異常、長期臥床、糖尿病..等。(延伸閱讀:血糖控制不佳是甲狀腺惹的禍)
可藉由雙能量X光(DXA)檢測骨密度,建議年齡>65歲女性或>70歲男性,以及年齡<65歲停經婦女且高風險者,應該進行骨質疏鬆篩檢,而後兩年再進行追蹤複檢。
如何降低因骨質疏鬆引發骨折風險?
歲月如梭年華已逝,雖臉上佈滿歲月刻痕,滿頭白髮,即便是老年,仍可以是位精神奕奕,行動有力的長者,有著高品質的生活,如何降低骨質疏鬆風險呢?以下提供保骨本之道給各位參考:
1. 均衡營養,攝取高鈣食物,國民健康署每日飲食建議一天要5~2杯牛奶,乳製品的含鈣量最高,此外,深綠色蔬菜、海帶、髮菜、小魚乾等,也有豐富的鈣。
2. 日光浴,增加皮膚合成維生素D
維生素D是保留住鈣的重要元素,每天可以曬曬陽光15分鐘,但避免全身包緊緊,也不要正中午時陽光最強的時候做日光浴,避免曬傷,如果覺得陽光刺眼,可以戴上太陽眼鏡。
3. 阻力運動,強健肌肉骨骼
一週至少做2~3次阻力運動,除了增加肌肉量,也同時強化肌肉與骨骼力量,維持身體平衡感,避免跌倒。(延伸閱讀:運動即是良藥,方法做對效果就加乘~暖身、主運動與緩和篇)
4.遠離菸酒
長期酗酒容易造成維生素D的合成障礙,而香菸中有毒物質造成發炎與骨質流失。
5.糖尿病友避免低血糖發生
一旦低血糖發生,很容易發生意外,應留意並預防低血糖發生。(延伸閱讀:開心過年除舊佈新,醒來竟然在急診室、酒精會造成低血糖?、我竟然在朋友的婚禮上昏倒了!)
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鬆日,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(IOF)呼籲大家重視這個疾病,強調對骨折的直接影響,進而積極預防。
參考資料:
1.內科學誌, 2017:28:65-73
2.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網站 from https://www.hpa.gov.tw/Pages/Detail.aspx?nodeid=1132&pid=248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