預防糖尿病足,足部檢查不可少

預防糖尿病足,足部檢查不可少

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糖尿病患每年應接受醫院足部檢查,包含了神經與血管的篩檢,根據台灣健保資料,每年約有1%的糖尿病友因嚴重糖尿病足住院治療,而住院截肢率高達30%,這對病友與其家庭、社會,都帶來相當沉重的負擔。然而,在尚未發生足部傷口前,足部檢查是防治的首要工作,這項工作可分為醫療人員專業足部檢查與病友或家屬在家自我檢查。(延伸閱讀:星星之火可以燎原,糖友別因疏忽而斷送一條腿)

在醫院進行足部檢查

利用10公克尼龍纖維與128Hz的音叉進行神經與周邊血管與足部皮膚、外觀等功能評估。

10公克的尼龍纖維:
主要偵測微小神經功能,在足部多個部位進行針刺測試,當尼龍纖維被壓至彎曲,即在足部施以10公克的壓力,若糖尿病友無法感覺到這10公克的壓力,代表已有神經病變的跡象,也意味著足部受傷的風險增高。

● 128Hz音叉:
偵測大神經功能,將震動的音叉放置在大腳趾,測試糖友是否能感受到震動感,如果無法感受到,也代表已有神經病變。

● 足部動脈脈動:

觸摸雙足處的足背與脛後動脈處,如脈動消失,代表血管可能阻塞,一旦足部有傷口,組織的癒合條件不足。

● 足部皮膚與外觀:
觸摸足部皮膚溫度,是否溫暖,如為冰涼代表血液循環不良;檢視足部外觀,包含有無足癬、趾甲修剪狀況、有無傷口、變形、皮膚是否乾燥、毛髮光澤度或是否脫落..等。

● 足踝與手臂收縮壓比值(ABI):
用來評估周邊血管硬化與阻塞程度。(延伸閱讀:跨年通宵麻將樂,我的血管恐不樂)

有許多糖尿病友在一年一次的足部檢查中,被衛教師發現足底有傷口,或是足部感覺喪失,才驚覺神經病變已悄悄上身,以為多年的高血糖對身體毫髮無傷,如今併發症早已上門。(延伸閱讀:觸電人生)

家自我檢查

每天在家利用鏡子來檢查足部,主要檢視足部有無傷口、有無足癬、皮膚是否乾燥,不止足部整體外觀,連趾縫處都要扳開檢視,如果發現有足癬或雞眼,應至皮膚科就醫,切勿自行處置。(延伸閱讀:寶貝雙足~糖尿病足部護理)




資料參考
1. 第16章糖尿病小血管併發症與糖尿病足. 糖尿病學會2018年糖尿病治療指引
2. 糖尿病足之臨床評估與治療.內科學誌2011:22:254-265
3. 第十四章糖尿病患之足部照顧與衛教.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2014糖尿病核心教材, P224-2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