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英(化名)阿嬤最近坐進沙發爬不起身,還一個月內跌倒了兩次,經過醫師的診察,確診為『肌少症』。肌少症是什麼呢?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談一談肌少症。
什麼是肌少症?
就是肌肉量流失、肌力減少與身體功能下降。三種症狀中,肌肉量流失加上肌力減少或身體功能變差,符合兩種症狀者,稱之為『肌少症』;三種症狀皆有,則為『嚴重肌少症』。
肌肉量隨著年齡增長,流失速度與量也隨之增加,40歲後,每10年流失8%的肌肉量,大腿肌力每10年減少10~15%,年過70後,每10年的流失率增加至15%,大腿肌力每10年減少25~40%。肌肉的流失並非從老年開始,身體肌肉量與肌力在30歲達到頂峰,30歲過後每年以0.5~1%的速度逐一流失。而流失的肌肉,空間就容易被脂肪取代,形成所謂『泡芙』身材。
年齡是導致肌少症的唯一原因嗎 ?
造成肌少症的原因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,年齡是原發性唯一原因,而續發性原因包括營養不良、號令肌肉活動的神經元減少、久坐不動或長期臥床者、內分泌變化(睪固酮、生長激素、類胰島素、維他命D減少或皮質素增加)等。
肌少症對健康的威脅
老化是自然過程,但肌肉量流失與肌力的減少,可能帶來失能的風險,伴隨生活品質下降。
1.增加跌倒的機會
由於支撐身體的力量流失,平衡感喪失,跌倒的風險就會增加,長者一旦跌倒,後續帶來的影響極大,包含可能導致骨折、長期臥床、失能、引發其他併發症,嚴重者可能致死。國民健康署公佈107年國人十大死因中,造成意外傷害死亡排名第一為交通意外,第二就是跌倒,而65歲的老人中每6位長者,就有1位有跌倒史。
2.代謝問題
營養失調,導致各種代謝問題,也容易導致肥胖或過瘦。
3.心臟血管風險增加
當引發肥胖問題時,就會增加心血管風險。
如何確認有無肌少症?
用簡單的方式即可進行初步篩檢,雙手將虎口打開,大拇指與食指左右手相對,圈成一個圈圈,圍在小腿最大寬度的位置上,如果圍不起來,代表『肌少症』的風險小;但如果圈的起來,且還有空隙,代表罹患『肌少症』的可能性是大的。或是直接使用皮尺量測小腿肚,男性<34cm;女性<33cm,代表風險高。
利用上述的方式若發現肌少症的風險高,可至醫院進行相關檢查以診斷是否為肌少症。
1.檢查骨骼肌肉質量指數(SMI),跟身體質量指數的概念相似,使用DXA雙能量掃瞄儀或生物電阻(BIA)進行檢測。
2.肌力測試握力:男性<28 kg;女性<18 kg
3.體能表現
● 5次坐下起立的時間>15秒
● 6公尺的步行速度<1公尺/秒
● 簡易身體功能表≤9分
如何治療與與預防肌少症?
『肌少症』目前沒有適用藥物治療,唯二方式就是勤做運動,強健肌肉以及補充優質蛋白質,讓營養充足。
阻力(重力)訓練:
延緩流失速度,並增加肌肉量,長者可以做重訓嗎?當然可以,重力可以是機器、也可以是自己的體重,裝滿水的寶特瓶也可以喔!從簡單做得到的動作開始,逐一增加重量,做運動時也需要注意安全,可以與醫療團隊共同擬訂運動處方。(延伸閱讀:運動即是良藥,方法做對效果就加乘~暖身、主運動與緩和篇)
補給優質蛋白質:
長者蛋白質建議量每日體重每公斤1.0~1.2公克,舉例體重50公斤的長者,每日蛋白質的建議攝取量為50~60公克(約7~8份蛋白質),蛋白質來源可從魚、肉、蛋、奶與豆類,盡量選擇原型食物,不再經過加工製程,加工食品例如香腸、臘肉、培根不建議經常食用。可以與專業營養師一起討論飲食計畫,逐一調整飲食達到營養充足與合適體態的目標。(延伸閱讀:我的小便起泡泡,代表腎臟有問題嗎?、別再喝五穀粉了)
參考資料
1.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網站
From https://www.mohw.gov.tw/cp-4253-49428-1.html
2.亞洲肌少症診斷共識 2019 更新版,劉漢文醫師個人網站
Fom http://hanwenliu.blogspot.com/2020/02/2019-AWGS-Sarcopenia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