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好油,做對料理

選好油,做對料理

前幾年食安風暴,讓很多職業婦女為了吃的安心,紛紛捲起袖子做起料理,也落實健康飲食概念,很多媽媽級的朋友問小編,要買怎樣的油才吃的好?

(延伸閱讀:健康飲食原則)

脂肪功能與分類

依據國民健康署每日飲食指南,三大營養素的比例:醣類50~60%、蛋白質10~20%、油脂20~30%。油脂一日大約2大匙的量,每公克油脂產生9大卡熱量,是熱量主要貢獻者,脂肪是人人想從身體剷除,但,每一種營養素對於人體都是有幫助的,盡量做到均衡。

脂肪的功能:
1.儲存熱能,處於飢餓狀態時可以分解脂肪,提供能量。
2.保護內臟組織不易受傷。
3.維持神經與皮膚系統的運作。
4.可藏於皮下,保持體溫。

脂肪種類:
油品是由脂肪酸和甘油(三酸甘油脂)構成,而脂肪酸因結構不同,可分為飽和、不飽和脂肪酸以及反式脂肪酸。飽和脂肪酸常見於動物性油脂,如豬油、牛油、奶油,但也以植物性存在,如棕櫚油、椰子油,以「順式」結構存在,容易因氧化變質,不耐久炸。

反式脂肪酸則是將植物油「氫化」,以加工的方式將油脂結構更穩定,不易變質,增長保存期限,又稱為酥油,很多餅乾、糕餅、洋芋片都會使用酥油來增加香、酥、脆的風味,從2018年起衛福部規定食品標示添加反式脂肪量,讓消費者有所選擇,以「反式」鍵結存在,稱為反式脂肪。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兩者皆會增加壞的膽固醇(低密度脂膽固醇),危害心血管。

不飽和脂肪酸可分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(MUFA)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(PUFA),研究證實可以降低壞的膽固醇(低密度脂膽固醇;LDL-c),降低心血管風險。(延伸閱讀:不是所有的醣類對血糖都影響甚鉅)

優質油脂

由於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對人體有害,最好的選擇就是降低飽和脂肪,多攝取不飽和脂肪,不使用反式脂肪。

單元不飽和脂肪和多元不飽和脂肪有何差異?

單元不飽和脂肪(MUFA)可以合成人體Omega 9(油酸)。多元不飽和脂肪(PUFA)合成Omega 3(次亞麻油酸)和Omega 6(亞麻油酸),而Omega 3(次亞麻油酸)被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。深海魚類如鮭魚、金槍魚、鯖魚、鮪魚、沙丁魚等,就含有豐富的Omega 3、DHA和EPA。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每週吃2~3份的深海魚,可以攝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。



不同料理,選用不同油

油品的發煙點是指油品加熱時,開始冒煙最低的溫度,每一種油的發煙點都不同,油品達發煙點以上,就容易變質,產生有害物質,在料理時盡量不要讓油品冒煙,不同烹調方式所需要的熱度不同,就要選擇不同耐熱油品。



小叮嚀

1.初榨油品含有較多營養素,但容易變質,開封後最好放在冰箱冷藏,例如花生油,容易產生黃麴毒素。

2.雖然動物性油脂的發煙點高,適合油炸,以健康為出發點,飽和脂肪還是減少攝取,此外,也避免自製豬油,製油的過程不易控制油溫,容易產生有毒物質。

3.如果不常料理,最好選購小包裝的油品,避免食用過久,產生變質,剩下的油品最好冷藏。

4.開封使用中的油品,盡量遠離高溫環境,造成氧化變質。

5.冷鍋冷油烹調,避免大火高溫爆香,可以將蔥薑蒜香料切細,增加風味。

6.不要迷信單一品牌,選用不同種類與品牌健康油品,輪流使用。

7.不要親信現榨油品健康多,未經精煉油品中雜質較多,使油品不穩定,不易保存。

8.勿購買來源不明的油品。

9.油品最好採不透光包裝,較容易保存,如果使用透光包裝,盡量在短期內使用完畢。



參考資料:衛福部國民健康署,每日飲食指南手冊